【岳麓讲坛】王向远谈“一带一路”与“东方学”(图文)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05-02
  • |
  • 作者: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279

原标题:【岳麓讲坛】王向远谈“一带一路”与“东方学”(图文)        4月25日,受湖南大学中国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,长江学者王向远先生在湖南大学复邻舍报告厅作了题为“‘一带一路’与 ‘东方学’”的讲座。王向远先生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导,北师大东方学研究中心主任,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、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,中国作协会员。          王向远从三个方面讲述了“丝绸之路”和“东方学”的关系:“丝绸之路”研究属于“东方学”范畴,“一带一路”给“东方学”学科建制提供契机,“东方学”为“一带一路”提供学术文化支撑。        王向远讲述了“丝绸之路”这一名称的由来。他讲到,这个概念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其名著《中国———亲身旅行和据此所做的研究成果》第三卷中首次提出,用以描述从古代中国长安经由中亚、西亚通往欧洲的陆上贸易通道。王向远指出:“严格意义上的古代‘丝绸之路’是以中国为主导、以中国为出发点、以中国商品为主要交易品、以亚洲各国为直接对象的古代商贸路线” ,与欧洲只是间接贸易。随后,他把丝绸与陶瓷、纸张、茶叶进行对比,说明丝绸的重要性——双重功能,即商品功能和货币功能。所以以“丝绸之路”命名具有必然性。王向远还讲到 “中西”观念的含义转变——“西”指的是西域各国,并不是今天所说的欧洲。“丝绸之路”的交往实际上是指的中国和周边亚洲各国之间的交往,并未与欧洲直接交流,所以对“丝绸之路”的研究属于中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研究,属于“东方学”的范畴。         王向远认为“一带一路”为中国“东方学”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契机。中国的“东方学”学术意识薄弱,学科建设怠惰、缺失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政策与之呼应配合。我国高等教育把英语作为“通用语”,把除英语以外的语种称为 “小语种”,这其实是潜意识里把英美作为世界中心的一种反映。在与我们相邻的日本与韩国,学英语的人固然最多,但学习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语言的人也不少。现在,“一带一路”的建设给我们提供了改变这种现状的机会。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,中国各个外国语大学的语种专业都将得到扩充,其中的“亚非学院”或“东方语言文化学院”将陆续开设大批新的东方语种专业。这也为中国“东方学”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和基础。          王向远提到“东方学”可以为“一带一路”提供学术理论的支持。“东方学”所特有的学术立场就是站在“东方与西方”二分论的角度上看问题。“东方”与“西方”是对世界所做的第一次划分的结果,既是一种文化观念,也是一种现实存在。王向远教授提出了“新东方”和“新西方”的概念,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合作是“竞争性合作”。但是“新东方”之间各国的合作更多的是“互惠性合作”。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倡导的“一带一路”。从历史上看,各民族各国家的交往交涉模式大体可以划分为五种:战争模式、传教模式、探险模式、朝贡模式、经贸模式。而中国倡导的“一带一路”属于最后一种,与前四者相区别,没有战争动机,没有传教企图,没有领土占领,没有意识形态输出,没有入贡和回赐,而是基于各自的自然需求,在平等自愿、互利互惠基础上的物质交换与交流。 责任编辑:李紫萱